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球格局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2022-04-25

 


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与此正在进行中的全球碳中和进程,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区域增长和经济发展格局。对于产业而言,碳中和是一个现有产业格局重构的过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碳中和进程伴随着挑战和机遇。可以说,在全球贸易摩擦、局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脱碳金融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期《北大金融评论》聚焦“‘双碳’目标下的金融创新发展”。本文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北大金融评论》总编辑巴曙松为《北大金融评论》第8期撰写的卷首语。


“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球格局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


在2020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正式提出将争取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与此正在进行中的全球碳中和进程,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区域增长和经济发展格局。当前各国的脱碳进程,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也会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格局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应对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碳中和进程中的相对地位,其间还融合了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进程。 对于产业而言,碳中和是一个现有产业格局重构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应当还没有经历过这么短时间内如此重大的能源格局的剧烈调整,因此,不同的产业都需要自觉根据碳中和目标调整创新。2018年,第50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诺德豪斯教授,表彰他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改进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哪些产业有增长的潜力,实际上在不同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目前看来,在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绿色材料、二手经济、光伏、建筑、芯片、信息和数据行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碳中和进程伴随着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碳中和势必会形成对许多产业的冲击,考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机遇在于,碳中和目标的达成需要大量投资,虽然其过程非常多元和复杂,但是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金融机构作为实体企业的助推者,需要以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激励制度来引导、帮助、激励企业和个体实现绿色发展,从而为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例如,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银行积极参与绿色融资,有更多的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积极鼓励和要求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有更多的投资机构通过更大规模的ESG、绿色主题母基金的设立,借助母基金的放大效应,在股权市场加速推进碳中和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双碳”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体系的支持。例如,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交易不活跃、法律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是当前我国碳市场流动性差的几个主要原因。未来,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使碳金融产品多样化,并将配额分配转为拍卖。全国碳排放交易所的落地,可以使原本较为碎片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步健全,相关细规逐步明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各个行业的主动性也会提高。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下一步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对全球格局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与积极推动。把碳中和转型视为21世纪主要经济体的竞争主战场之一,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可以说,在全球贸易摩擦、局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脱碳金融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北大金融评论》第8期目录
卷首语“双碳”目标是中国对全球格局发展趋势的主动把握 | 巴曙松
理论国际前沿研究
宏观后疫情时代的全球通胀前景与中国应对 | 王庆关于央行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思考与建议 | 颜色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辨析中国房地产需求 | 刘博
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 张晓强打造中国多边贸易投资开放新格局 | 王辉耀传统经典经济金融理论视角下的宏观政策抉择 | 王俊寿
封面“双碳”目标下的金融创新发展 | 编者按建立碳市场需要回答的若干问题 | 周小川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量化评价体系 | 海闻零碳金融助力碳中和 | 潘家华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思考 | 徐晋涛适当的财政信号,可以纠正绿色创新、绿色技术的错误市场信号 | 威廉·诺德豪斯什么是明智的碳中和政策?| 格诺特·瓦格纳、内森·赫尔特曼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减碳” | 王金霞碳中和目标下的国际合作博弈 | 王梦汐构建碳市场的策略秩序 | 张中祥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碳市场的九大转向 | 梅德文迈向碳中和的金融新发展 | 林殷以“转型金融”视角重新思考碳中和 | 王遥

金融创新助推产业转型 | 李文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碳交易与碳税 | 付英俊国际ESG基金产品现状与主要问题 | 王德英资管行业的ESG和气候变化投资 | 胡大鹏探索“碳信托”发展 | 袁田“双碳”目标下的技术路线图碳中和的“技术万花筒”“脱碳型”消费观念及行为模式
前沿全面解析SPAC | 过大江、赵颖、张劲松
解读数据驱动银行业变革 | 吴建杭
人物“无边界”的思想者 | 吴伯凡
随笔无用之用 | 丁建峰千年重思王安石 | 吴钩小偷都去哪儿了?| 梁平汉
品读斯密如何向休谟的人生和著述致敬?| 丹尼斯·C. 拉斯穆森新书压卷


现在征订《北大金融评论》全年刊(第9-12期)

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8期)一本!

扫码征订全年刊


购买单期同样有优惠(8折,40元/本)!

扫码购买第8期



相关阅读

脱碳金融:旧时代的终结与新势力的崛起

巴曙松:把握双循环下的金融新格局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金融发展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的关键动力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探索收入不平等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疫情冲击倒逼经济金融的变革与转型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拥抱金融智能化时代丨新刊鲜读
巴曙松:金融正在被重新定义丨新刊鲜读
《北大金融评论》创刊号卷首语 丨巴曙松:“刷新”开放的意义

文章来源:《北大金融评论》2021年第3期(总第8期)
本文编辑:都闻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